更新时间: 浏览次数: 258
中新网郑州10月15日电 (刘鹏 李颖)每年春末夏初时节,不少城市被漫天飞舞的杨柳飞絮所困扰。飞絮中携带的细小颗粒物质,很容易引发呼吸道等不适,且飞絮属于易燃物,也极易引发火灾。为了对杨柳飞絮进行科学标准化防控,近日,河南省将编制出台的《杨柳飞絮综合防控技术规程》(简称《技术规程》)作为重点省级地方标准正式发布,并定于2025年1月9日起开始实施。
杨树、柳树均属于雌雄异株,每年春季雌花序授粉后,发育成熟的蒴果逐渐裂开,白色絮状茸毛携带种子“破壳”而出,借助风力进行传播,寻找适合的生长环境,便形成了每年3月至5月的“杨柳飞絮”现象。
近年来,为控制杨柳飞絮,多地园林机构采取如淘汰飞絮杨柳、注射抑制剂和喷洒药剂等多种策略,并取得了一定成效。然而,由于投入成本高、操作复杂、可能影响树木生长等问题,彻底治理仍需时日。
据了解,河南省的飞絮主要来源于杨树。20世纪90年代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,河南省杨树种植面积不断扩大,成为河南省“当家树种”。但由于早期选育的杨、柳优良品种大多为雌株,随着树木进入成熟期,杨柳飞絮问题较为严重。
尤其是今年春天河南省天气干旱,一段时间持续低温,后又急剧升温,造成杨柳飞絮较常年增多,飞絮期拉长,对社会公众出行和正常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。
今年5月,河南省林业局委托河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牵头,河南农业大学、南京林业大学、河南省林业生态建设发展中心等单位共同参与,历时5个月,编制成《杨柳飞絮综合防控技术规程》并正式批准发布。
《技术规程》明确了杨柳飞絮的种类和发生规律、防控原则和目标、絮源调查和防控分区、监测预报、防控措施。将杨柳飞絮防控区域具体划分为重点防控和一般防控区域,并根据杨柳树面积和雌株株数确定防控等级。
同时,《技术规程》要求在重点地段建立飞絮监测点,采取人工监测和视频监测的方法,对区域内杨柳雌株花序生长情况、变化动态进行监测。
在防控的过程中,《技术规程》提出采取调整树种结构、应用雄株品种、高接换头、树冠修剪、营造混交林、水肥管理、采伐更新等7项绿化措施,滞留、喷淋、增湿、清扫等4种物理措施以及注射赤霉酸等化学措施,以此有效降低杨柳絮产生量,减轻杨柳飞絮给群众生活和出行带来的影响。(完) 【编辑:刘阳禾】 新闻结尾
影音先锋亚洲av资源网为你带来最新最全的精彩影视资源,尽情享受视觉盛宴!的相关文章
“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”——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引领强国建设、民族复兴纪实的相关文章
(经济观察)中国税费优惠政策为科技创新和制造业添动能
葡萄牙前总理科斯塔获得202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平奖
父母打“熊孩子”,可能涉及哪些刑事犯罪?
国庆节假期近百万次游客入境澳门
万人说新疆|绿色算力为克拉玛依插上腾飞的翅膀
广西加速推进现代化水运物流体系建设 助力向海经济发展